多動癥的孩子要這樣教育才有好的效果

由于特有的年齡特征,部分幼兒常表現出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情緒不穩、容易沖動等不能自主的多動行為,也有模仿他人及希望引起他人關注的多動行為。適時而恰當地糾正幼兒的多動行為對幼兒的發展十分重要。
案例鄭州某幼兒園大班小朋友洋洋非常淘氣,王老師帶幼兒活動時,洋洋經常出現違規行為,王老師問洋洋,是否喜歡陳王老師帶著小朋友做游戲或者上課,洋洋說自己特別喜歡王老師,上王老師的課或者跟著王老師游戲都是他的“最愛”。于是王老師明白,洋洋這個外向沖動的孩子,在活動中會由于過分興奮而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緒,并非有意“違規”。王老師悄悄對洋洋說:“老師知道你很喜歡老師,老師也很喜歡你;老師知道你高興了就會忘記我們正在上課,咱們來個約定吧,如果你管不住自己的時候,王老師就豎起一根指頭,你就要表現好一點好不好?”洋洋同意了。以后,王老師發現,在老師的經常提醒下,洋洋在活動中的“搗亂”現象逐漸減少,以后不再需要老師的手指示意,老師的眼神也能逐漸提醒他,臨近畢業,他的自控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由于特有的年齡特征,部分幼兒常表現出坐立不安、手舞足蹈、情緒不穩、容易沖動等不能自主的多動行為,也有模仿他人及希望引起他人關注的多動行為。適時而恰當地糾正幼兒的多動行為對幼兒的發展十分重要,本文通過對幼兒多動行為的成因進行分析:較強的好奇心,行為明顯受情緒支配,以自我為中心,表達需要的方式多樣。并通過本園實際案例的觀察及分析,結合筆者在實踐中的教育試行方法,提出了幼兒多動行為的教育對策。
?
幼兒是稚嫩的、獨立的、迅速發展的個體,其認知、情感、個性都帶有明顯的年齡特征,時常伴有一些“過分好動”的行為,如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過度、情緒易沖動、故意摔玩具、撕書、用物體或身體攻擊同伴等。這些兒童時期容易出現的行為問題,可能是發育過程中的短暫現象,但也可能持久遷延而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發展,造成學習和適應困難。本文結合具體的案例對幼兒多動行為的表現、產生原因及解決策略進行粗淺分析和探討。用以指導幼兒教師重新審視傳統的、以成人標準給“好孩子”的定義,用發展的眼光、創新的思維,對待幼兒的這些多動行為。
版權聲明:部分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或者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請私信小編,我們會及時審核及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