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打一針的新冠疫苗來了!哪些人能打?安全性如何?

近日,由陳薇院士牽頭研發的我國首個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康希諾”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正式開打。

這款疫苗是目前國家批準上市的新冠疫苗中唯一可采用單針接種程序的疫苗。
技術原理解讀
這個疫苗的腺病毒載體,是剔除了腺病毒(這里用的是人5型腺病毒,Ad5)中與復制相關的基因,這樣病毒就不會在人體中復制。再把新冠病毒刺突蛋白(S 蛋白)的基因插入進去。這個新插入基因讓重新組裝的病毒進入人體后,可以在體內復制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我們的免疫系統發現刺突蛋白后會啟動免疫應答,同時記住它的樣子,下次碰到真的新冠病毒就會馬上做出反應清除它們。
這一技術,此前曾被陳薇院士成功用于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發。
現有的三種疫苗,選哪種?
據國家衛健委3月29日發布的《新冠病毒疫苗接種技術指南(第一版)》,目前有三大類疫苗,一類是滅活疫苗(需接種2劑次),一類是重組CHO細胞疫苗(需接種3劑次),一類是腺病毒載體疫苗(需接種1劑次)。
腺病毒載體疫苗III期臨床試驗數據顯示,在單針接種疫苗28天后,疫苗對所有癥狀的總保護效力為65.28%,對重癥的保護效力為 90.07%。從目前進行的中和抗體交叉實驗結果來看,疫苗對突變株有保護作用。
陳薇:如果你想打的次數少一點,想更快產生免疫反應,14天就有60%多的保護率,或者你打一針就要出國或執行任務,腺病毒載體新冠疫苗是首選。
“一針苗”安全性、有效性怎么樣?
“一針苗”安全性怎么樣?公眾又該如何選擇?此前白巖松曾就此對陳薇院士進行了專訪,就其研發過程、保護效力等問題進行分析和解答:
陳薇:疫苗的最大作用就是防止重癥,所以一個疫苗能夠減少重癥的發病率,就是減少死亡率。我們在巴基斯坦重癥保護率能達到全部保護,在全球所有人里面,重癥保護率能達到90%以上,這是一個可喜的數據。
2020年3月16日,重組新冠疫苗(腺病毒載體)在武漢啟動Ⅰ期臨床試驗,是全球首個進入臨床研究階段的新冠候選疫苗;同年4月12日,該疫苗率先進入Ⅱ期臨床試驗。2020年9月22日,該疫苗在巴基斯坦、俄羅斯等五個國家的78家臨床研究中心開展了全球多中心Ⅲ期臨床研究,共完成了近5萬名受試者的接種。
陳薇:到現在為止,接種的人群包括極端環境下的人群,沒有發現跟疫苗相關的嚴重不良反應,也沒有發現跟其他疫苗有不一樣的特別特殊的不良反應。
對接種年齡有何要求?現有附條件上市的疫苗都有年齡限制,18歲之下、60歲之上人群不能接種。陳薇團隊所研發的疫苗是否有可能更快地普及整個人群?
陳薇:在二期臨床試驗(2020年4月)時,我們就放開了年齡上限。因為55歲或60歲以上年長者恰好是重癥發生率比較高的一個群體,當時最年長的志愿者是84歲的熊先生,因為是隨機雙盲,后來揭盲時發現他的抗體是陽性,這帶給大家很大的信心。
此外,6到18歲的臨床已經做完了,安全性數據我們是有的,藥監局還在審核。
“一針苗”保護效果可以維持多久?
上海市疾控中心方面透露,到目前為止收集到的有效性數據證明,康希諾腺病毒載體疫苗的保護時間可以達到6個月以上,由于距離疫苗研發時間不長,對疫苗免疫持久性的持續性觀察還在進行中。此前,對采用同種腺病毒載體技術的埃博拉疫苗做了免疫持久性觀察顯示,接種兩年之后仍具有足夠的保護力。
上海市疾控專家建議,接種過1劑滅活疫苗者,建議使用滅活疫苗完成全程接種;已經接種完2劑滅活疫苗者,暫不建議使用腺病毒疫苗加強。
另外,專家同時建議,目前暫不推薦該疫苗與其他疫苗同時接種。其他疫苗與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間隔應大于14天。當因動物致傷、外傷等原因需接種狂犬病疫苗、破傷風疫苗、免疫球蛋白時,可不考慮與新冠病毒疫苗的接種間隔。
接種后可能產生哪些不良反應?
不管是從臨床試驗研究的結果還是緊急使用的研究結果、上市后監測的結果來看,包括腺病毒載體疫苗和滅活疫苗在內的已經附條件獲批上市的新冠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安全性。接種后不良反應和其他疫苗一樣,主要為接種部位的紅腫、硬結、疼痛等,也有發熱、乏力、惡心、頭疼、肌肉酸痛等。一般無需特殊處理,必要時可聯系接種點,由后者給予處置指導。
上海市疾控中心專家表示,這一疫苗的接種禁忌癥與之前上海使用的三款滅活疫苗類似,但特別要提醒的是,HIV感染者、硬皮病、皮肌炎和紅斑狼瘡等自身免疫系統疾病患者現階段不建議接種。同時,糖尿病患者及有驚厥、癲癇、腦病或精神疾病史或家族史者需慎用;有哮喘病史者慎用;血小板減少癥及任何凝血功能障礙患者,肌肉注射本品可能會引起出血,需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