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頒布實施的這部法律,對保護傳承非遺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干細胞對面部的重要作用)
十年前頒布實施的這部法律,對保護傳承非遺發揮了哪些重要作用?00:0004:53打開鳳凰新聞客戶端 提升3倍流暢度

歷史的光芒,照耀著今天的非遺;當代的創新,孕育著非遺的未來。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以下簡稱“非遺法”)頒布實施。10年間,各地不斷加強非遺系統性保護,推動非遺融合性發展,促進非遺社會化參與,不斷催生新創意、迸發新活力,讓“非遺之花”在全國綻放。
提供堅實保障
非遺法對非遺調查、建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非遺傳承與傳播、文化和旅游部門的法律責任等提出明確要求,為非遺保護政策的長期實施和有效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
自非遺法頒布實施以來,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取得諸多成就,如國務院先后公布了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372個;文化和旅游部先后命名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計3068人;文化和旅游部先后確立了23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全國29個省(區、市)相繼出臺非遺保護條例等。
“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大部分在少數民族地區。非遺法的出臺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非遺保護傳承工作提供了堅實支撐,促進了區域性整體保護。”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徐紅介紹,依據非遺法,四川先后出臺《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四川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辦法》。下一步,四川將堅持創新發展,賦能非遺活態傳承;深入挖掘非遺資源和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將非遺融入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工作;把非遺保護傳承與發展現代服務業、鄉村振興相結合,促進非遺與旅游、文創等產業相互銜接;進一步提高非遺的可見度和影響力,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時代文化。
“非遺法將非遺保護工作上升到法律層面,對于建立健全科學有效的非遺保護體系具有積極作用,為我們開展非遺保護工作提供根本遵循。”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古城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劉元德介紹,青州古城充分利用古城街巷、展館等區域,搭建非遺展示平臺,讓更多游客近距離了解非遺。“我們將豐富‘非遺+旅游’體驗項目,打造文旅融合典范;促進‘非遺+數字產業’融合發展,拓展非遺傳播途徑;鼓勵‘非遺+現代教育’,開展非遺職業教育,推動非遺傳承。”
陜西省西安市非遺保護中心副主任王智認為,非遺法填補了我國非遺保護立法的空白。非遺法將黨中央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上升為國家意志,將各級政府保護非遺的職責上升為法律責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他建議,非遺保護還應注重宣傳推廣、傳承培養、數字轉化,讓人民共享非遺。
促進活態傳承
近年來,文化和旅游部統籌非遺保護傳承與經濟發展、城鄉建設、民生改善等關系,協調非遺單體保護與整體環境的關系,推動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打造了一批高品質的非遺旅游景區、非遺旅游小鎮、非遺旅游度假區等,設立了非遺扶貧就業工坊,促進百姓就業增收,持續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是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之一。近年來,該保護區積極推動文化生態保護區的整體性保護,構建覆蓋州、縣、鄉、村四級的非遺生產性保護基地,先后建成55個州級非遺傳習中心。同時,以非遺保護為核心,將豐富的非遺資源轉化為旅游產品,將蠟染、苗繡、土家織錦、銀飾等非遺開發成文創產品,以旅游為載體推動非遺活態傳承。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文體廣電旅游局黨組書記陸居超介紹,該州先后指導丹寨、從江、榕江等縣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2020年,83家非遺企業入選貴州第一批省級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名單。據統計,“十三五”期間,該州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獲得財政專項扶貧資金2033萬元,覆蓋貧困戶5620戶、1.23萬余人。
生產性保護是我國非遺保護的主要方式之一。原文化部于2011年、2014年公布了兩批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其中,江蘇省宜興紫砂工藝廠通過不定期開展技術培訓等方式,對員工以及周邊從事相關產業的村民進行培訓。“我們還與中央美術學院、江南大學等高校合作,不斷革新紫砂壺制作工藝。同時,積極參與展覽活動,擴大紫砂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幫助非遺傳承人獲得更大收益。”該廠廠長徐建榮說。
非遺傳承離不開非遺傳承人的努力。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剪紙(包頭剪紙)代表性傳承人劉靜蘭2004年成立了工作室,教孩子們剪紙。“目前工作室有14名學生,其中12個年紀還很小。非遺技藝應該從娃娃抓起,小朋友從小學習,能夠更好地掌握非遺技藝,創作能力也更強。”劉靜蘭說。
非遺賦能旅游
在廣西融水夢嗚苗寨民俗風情體驗園欣賞苗族蘆笙舞表演,在山東濟南百花洲景區看一場精彩的皮影戲,在廣東廣州西關永慶坊旅游區的非遺大師工作室購買非遺產品……在文旅融合趨勢下,非遺逐漸融入旅游業發展,與演藝、研學、文創等結合,使業態更豐富、游客體驗更有趣。
走進山西省清徐縣寶源老醋坊,傳統制醋器具、釀制原料、農耕農具等呈現在游客眼前。這座集科教、醋文化展示、旅游體驗為一體的特色景區,既是一座手工釀造老陳醋的古作坊,又是一座以醋為主題的歷史文化展示館,年均接待游客30余萬人次。“今年五一假期,寶源老醋坊晉源號在太原古縣城對外開放,成為傳承弘揚非遺技藝的新陣地,讓游客和研學青少年,充分領略老陳醋釀制技藝,感悟不息的晉商文化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山西水塔醋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武振宇說。
走進廣西融水夢嗚苗寨民俗風情體驗園,游客可以觀看極具苗族特色的表演《苗謌》和《苗魅》,了解苗族蘆笙舞、蠟染技藝、銀飾鍛制技藝等非遺項目。民族風情濃郁的非遺演藝成為吸引游客法寶的同時,也成為當地村民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潘杰輝曾是村里的貧困戶,“搬進景區后,我和妻子成為景區的田園管理員,白天向游客講述農耕知識,晚上參加《苗魅》實景演出。如今,我們家月收入有6000多元,日子越來越好了。”
走進山東濟南百花洲景區,光與影的畫面交織、精雕細琢的皮影人物、令人驚艷的戲曲唱功,引來游客陣陣掌聲。為進一步宣傳非遺,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皮影戲(濟南皮影戲)代表性傳承人李娟經常在濟南百花洲國家傳統工藝工作站表演皮影戲。李娟從小跟隨爺爺學習皮影戲,作為家族第五代傳承人,80后的她致力于將傳統非遺與現代生活相結合。“今年,圍繞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結合1917年高祖父將皮影戲帶到濟南的家族歷史,創作了《假戲真唱》皮影戲,用濟南皮影的百年變化,以小見大,反映黨的百年光輝。同時,促進‘皮影+文創’融合,創作了遙望百年、動感親子皮影套盒等靜態皮影展品,希望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愛上非遺。”李娟說。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呂品田認為,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要正確把握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文旅融合必須以維護文化多樣性為前提,文化旅游的意義在于欣賞文化差異性,非遺保護的意義在于維護文化多樣性。同時,振興手工和激活民俗是保護非遺、促進文旅游融合發展的重要路徑。依靠群眾力量開展鄉土藝術活動,既能實現非遺保護,又能為文旅游融合發展提供動力。
作者:黃高原 白驊 崔哲 任麗 邰子君 邊鋒 王文華 孟萍
編輯:徐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