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唐丁丁:發揮金融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干細胞對面部的重要作用)

當前生物多樣性保護面臨哪些難題?金融機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中應當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如何調動金融機構參與其中的積極性?圍繞這些話題,經濟日報記者日前采訪了國際金融論壇(IFF)學術委員、亞洲開發銀行合規委員會前主席唐丁丁。
唐丁丁表示,當前全球面臨著嚴峻的生物多樣性喪失形勢。綠色金融系統網絡(NGFS)的報告顯示,在某些假設前提下,生物多樣性喪失可能會導致每年10萬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關鍵一點是人類的經濟活動與過度的自然資源開發和利用。
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GDP總量近一半(44萬億美元)中度或高度依賴于自然生態系統。人類活動利用生態系統是必須的,但應當是一種良性的、可持續的、有保護的開發。坦白地說,目前全球在這方面并沒有做得很好,已造成大量生物資源的流失和損失。
2010年世界各國為解決生態破壞、棲地和野生動植物流失問題,制定并發布2010年至2020年的20項“愛知生物多樣性目標”。但遺憾的是,聯合國在2020年9月份發表檢討報告稱,沒有一項目標完全實現,只有6項目標部分達成,部分子目標甚至更加惡化。
究其原因,一是締約方各國政府履約的政治意愿不強,生物多樣性保護變成了生態環保部門的事,而不是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工作。二是資金問題。據測算,未來10年,全球每年與生物多樣性相關的投資需求接近1萬億美元(7220億至9670億美元之間),目前的資金投入(1240億至1430億美元之間)僅能滿足投資需求的約15%,未來10年每年資金缺口在5980億至8240億美元之間,缺口達85%左右。
要解決資金缺口問題,不能僅靠政府或公共資金的投入,還需社會資本包括私營資本的介入和參與。雖然公共資金對生物多樣性保護至關重要,但僅能提供其融資需求的一部分,特別是在各國政府財政面臨普遍緊張的現實條件下,需創新融資模式,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投融資機制,撬動金融機構和私營部門更多資源的參與,以滿足未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資金需求。
“在解決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問題的過程中,金融和資本的力量不能忽視。”唐丁丁強調說。金融資本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積極的一面在于可以發揮杠桿效應,撬動更多資金進入環境友好的項目。消極的一面在于如果不對資本進行管制和環境社會風險管理,由于資本投入帶來的負面環境社會影響也將是巨大的。
中辦、國辦日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意見》,明確提出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加強多元化生物多樣性保護伙伴關系,并研究建立市場化、社會化的生物多樣性保護投融資機制。唐丁丁表示,國際金融論壇和全球伙伴共同發起成立“生物多樣性金融伙伴關系”,與兩辦《意見》的精神不謀而合。“生物多樣性金融伙伴關系”是一個綜合性的倡議,就是希望凝聚各方面的合力。
“當前重要的是全球團結協作,遏制住生物多樣性資源進一步流失的趨勢,然后才有可能扭轉當前生物多樣性喪失趨勢,并使生物多樣性走上恢復之路。”唐丁丁說。(經濟日報記者 徐 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