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細胞大作用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原標題:小細胞大作用 | 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
2022年3月,國際權威知名雜志《CELL》發表一篇文章,針對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闡述匯集了17項臨床數據,文章中進一步提出對于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患者的方法,以及對于后續開展提出一定指導建議。
該論文成果顯示
1、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對患者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有正向改善作用,可以促進肌肉神經再生。
2、神經元再生可發生在長期損傷中,與早期移植相比,延遲移植后患者所取得的預后更好,這可能是因為在脊髓損傷的非急性期,炎癥反應減弱,從而為移植細胞創造更有利的環境并促進軸突再生,所以治療效果更好。
3、間充質干細胞鞘內注射途徑具有安全、易于多次注射、起效快等優點,被證明對于具有各種病理特征的脊髓損傷患者皆安全且有效。
關于脊髓損傷
脊髓損傷是脊柱損傷最嚴重的并發癥,往往導致損傷節段以下肢體嚴重的功能障礙。脊髓損傷是由于各種不同致病因素引起脊髓結構和功能的損傷,造成損傷水平以下脊髓功能(運動,感覺,反射等)的障礙。它是一種嚴重的致殘性損傷,往往造成不同程度的截癱或四肢癱,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參與社會活動能力。
脊髓損傷是由于各種傷病導致脊髓結構和功能損害,從而引起損傷水平以下運動、感覺和植物神經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
脊髓損傷常致嚴重殘疾,并且延續終生,是致殘率最高的疾病之一,也是康復醫學的主要對象之一。常見病因有車禍、意外暴力損傷、高處跌落等。脊髓損傷患者生存期很長,其平均壽命比健全人僅減少4—5年,康復醫療需求迫切
傳統治療方式
一直以來脊髓損傷的治療都是醫學難題,傳統的治療手段雖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癥狀,但未能在神經功能上取得理想療效,而干細胞有望給脊髓損傷的治療帶來根本的改變。
針對脊髓損傷,以往沒有明確的治療辦法,多以支持和康復治療為主,卻收效甚微。在過去數十年,對于脊髓損傷的治療研究多集中在神經保護再生,隨著近年來科學技術發展的持續關注和升溫,有望加速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應用。
干細胞治療
應用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關鍵是建立適于干細胞生存分化,并能調節神經營養因子表達的微環境。
干細胞可分化產生神經元和膠質細胞,分泌多種神經營養因子,促進軸突再生,使神經纖維形成新的髓鞘, 保持神經纖維功能的完整性。并且能分泌產生抗炎性因子,可抑制損傷病變微環境的炎性反應;
干細胞通過各種途徑參與中樞神經系統的神經細胞修復與再生,為患有脊髓損傷等難治性疾病的患者帶來康復的希望。
近年臨床案例
2009年,巴西圣保羅大學醫學院的科學家發表了一項涉及39名慢性脊髓損傷患者的研究。他們將干細胞輸注至患者腿部的股動脈,隨后研究人員表示該療法是安全的,26名患者(66%)的刺激反應有所改善。
2013年,札幌醫學大學的本望修教授與醫療機器商NIPRO公司合作,進行以間充質干細胞治療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首先,研究團隊從2周內發生脊髓損傷的患者骨髓液分離出間充質干細胞,之后在體外培養這些細胞,使數量增至5000萬到2億個,然后于損傷發生后的3~8周內,以點滴注射的方式,將這些干細胞輸回患者體內。接受該項治療的13名受試者,12人配合復健治療后,依據「美國脊髓損傷協會」(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的損傷量表標準,損傷程度都改善了1級以上。最讓研究團隊振奮的是,有一名完全癱瘓(失去運動和知覺)的病患,經過治療后恢復了腳的移動能力。
2015年,首例神經再生膠原支架移植手術由中國武警腦科醫院脊髓脊柱外科主任湯鋒武完成。湯鋒武表示,通過術中探查,清理脊髓瘢痕組織,利用生物膠原支架和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有助于促進軸突生長、抑制纖維瘢痕形成。
2017年~2018年鄭州人民醫院骨科選取了在收治的50例急性脊髓損傷患者作為間充質干細胞治療組,同時設置相同數量患者為對照組。結果表明,間充質干細胞能夠明顯促進急性脊髓損傷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不影響體液免疫同時不增加不良反應發生率。
展 望
國家科技部2020年1月15日公布了2019年度第二批“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項目名稱為《 人臍帶間充質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臨床研究》,項目實施周期5年,具體為2019-2023年。
截至目前為止,國家“干細胞及轉化研究”重點專項經費已資助了3個脊髓損傷相關的大項目,在2016年就開展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基礎性研究,2017年和2019年獲批的項目為臨床試驗。
干細胞修復脊髓損傷的研究已進入臨床試驗階段,初步取得令人滿意的結果。據統計,加上干細胞臨床研究備案的4個項目,目前國家明確支持1個脊髓損傷基礎研究、6個脊髓損傷臨床試驗項目的開展。
據估算,中國現有創傷性脊髓損傷患者超過200萬,每年新增10至14萬人。作為大腦和外周神經系統之間信息溝通的主要載體,脊髓遭到損傷后往往嚴重致殘,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因此,科學家們認為,利用再生醫學手段,面對脊髓損傷修復的重大挑戰,不僅具有科學上的意義,更是國家和人民的重大民生需求。目前,通過生物材料、生長因子與干細胞重建有利于神經再生的微環境已成為利用外源途徑修復脊髓損傷的重要策略。其中,干細胞來源及標準化研究、再生因子的種類確定及標準化研究、支架材料的智能化及標準化研究等科學問題,將成為未來研究的重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