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細胞儲存是通往再生醫學的一張門票

再生醫學標志著醫學將步入重建、再生、“制造”、替代組織器官的新時代,也為人類面臨的大多數醫學難題帶來了新的希望。再生醫學的內涵已不斷擴大,包括組織工程、細胞和細胞因子治療、基因治療和微生態治療等。
目前的組織器官修復無論是體表還是內臟,仍然停留在瘢痕愈合的解剖修復層面上,離人們所希望的“再生出一個完整的受損器官”差距甚遠;另一方面,器官移植作為一種替代治療方法盡管有其巨大的治療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種“拆東墻補西墻”的有損傷和有代價的治療方法,而且由于受到倫理以及機體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難滿足臨床救治的需要。
但隨著干細胞和組織工程技術在現代醫學基礎和臨床的發展,這些問題均可得到相應的治愈,再生醫學顯示出良好的前景。

1中國在再生醫學領域的大量投資
數據顯示我國培養40萬科學與醫學的畢業生,并從海外招募了許多高水平科學家,研發開支額度已經從1996年的59億美元增長到了今天的440億美元。干細胞研究、組織工程和基因療法是獲得優先資助的關鍵領域。
那么干細胞究竟是何物? 首先,它是如何被發現的?
1963年,在實驗過程中,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兩名科學家A.McCulloch 與James E. Till在老鼠的骨髓中發現了一種自我更新的細胞。而后在大量的應用中發現在胎盤、臍帶、骨髓、牙髓等組織中均能獲取帶自我更新的干細胞,并且它們還有分化成其他功能細胞的能力,它們便被稱為間充質干細胞。
2干細胞是什么呢?它能做些什么?
干細胞是一類自我更新的細胞。人就由最高級的干細胞——受精卵分化而來。而后,我們的身體的一些組織受到傷害,它們便會化身為受損的細胞,來修復并且幫助組織的再生。例如:我們血液中的各種細胞,如白細胞、紅細胞便由造血干細胞分化而來;若皮膚劃破,便由在皮膚基底層的干細胞分化去修補受損組織。
當然,這只是小小的例子。科學家們在努力自我分化與更新的特性運用的更加廣泛,解決那些難以治療的疾病。如牙髓再生、骨髓再生、帕金森等等。未來,還會與3D打印技術結合,打印出適用于自己的器官。
3它們的功能重大,又來自于哪里呢?
從1963年發現后,科學家們在身體的許多組織中發現了它們的身影。比如,骨髓、胎盤、臍帶、脂肪等等。2000年,科學家Gronthos 在牙髓中也發現了干細胞。它們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相似,有著強大的克隆能力,并且增殖能力是其他干細胞的3倍。
其實,在我們漸漸長大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孩童時期疾病的恢復能力較成人迅速很多,是因為體內的干細胞充足,活力較強,能夠更好地幫助解決它們。但是,隨著年齡漸漸長大,干細胞的活力就會漸漸消失,因此年長的朋友們疾病恢復的較慢并且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