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震顫麻痹,震顫麻痹都有哪些癥狀,怎么樣治療?

什么震顫麻痹
震顫麻痹又稱又稱帕金森病,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主要是因位于中腦部位"黑質"中的細胞發生病理性改變后,多巴胺的合成減少,抑制乙酰膽堿的功能降低,則乙酰膽堿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兩者失衡的結果便出現了震顫麻痹。
震顫麻痹是老年人中第四位最常見的神經變性疾病。在≥65歲的人群中,1%患有本病;在>40歲的人群中則為0.4%。本病也可在兒童期或青春期發病。
震顫麻痹是一種常見于中老年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多在60歲以后發病。主要表現為患者動作緩慢,手腳或身體的其它部分的震顫,身體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最早系統描述該病的是英國的內科醫生詹母.帕金森,當時還不知道該病應該歸入哪一類疾病,稱該病為“震顫麻痹”。
震顫麻痹都有哪些癥狀
一、震顫:震顫多自一側上肢手部開始,以拇指、食指和中指的掌指關節最為明顯,呈節律性搓丸樣動作,4~6次/s,乃由協調肌和拮抗肌有節律的交替收縮所引起。
二、肌強直:全身肌肉緊張度均增高。四肢因伸屈肌張力增高,致被動伸屈其關節時呈均勻一致的阻抗而稱為鉛管樣強直,如伴有震顫則其阻抗有斷續的停頓感,稱齒輪樣強直。
三、運動徐慢:表現為隨意運動始動困難、動作緩慢和活動減少。患者翻身、起立、行走、轉彎都顯得笨拙緩慢,穿衣、梳頭、刷牙等動作難以完成,寫字時筆跡顫動或越寫越小,稱書寫過小征。
四、其它癥狀:
1、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患者汗液、唾液及皮脂分泌過多,常有頑固性便泌。
2、精神癥狀和智能障礙:以情緒不穩、抑郁多見,約15~30%患者有智能缺陷,以記憶力尤以近記憶力減退為明顯,嚴重時可表現為癡呆。
震顫麻痹的辨證分型
1.陰虛風動癥狀:眩暈耳鳴,頭搖,兩上肢抖動不已,不能持物,肌肉拆動,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肢體筋脈拘急,表情極滯,不露笑容,面色少華。舌紅,苔薄,脈弦數或細數。
證候分析:肝腎陰虛,則見眩暈耳鳴;陰虛陽亢,陽亢化風,故頭搖、兩上肢抖動不已、不能持物、肌肉拆動;陰虛陽亢,化火擾動心神,則有煩躁易怒、夜寐不安;肝腎不足,肌肉筋脈失于濡養,則肢體筋脈拘急、表情板滯、不露笑容,面色少華。舌紅、苔薄、脈弦數或細數是為肝腎不足之象。
2.血虛風動癥狀:乏力神疲,腰膝酸軟,自汗短氣,頭暈目眩,四肢抖顫搐搦,頭搖不已,或肢體僵硬,步履蹣跚,行步不能自控,容易跌倒。舌胖邊有齒印,質淡紅、脈虛細。
證候分析:元氣虧虛,故乏力神疲、腰膝酸軟;
肺衛氣虛,則自汗短氣;血虛,故頭暈目眩汽血兩虧,虛風內動,故四肢抖顫搐搦、頭搖不已;氣血兩虧,肌肉筋脈失于儒養,則肢體僵硬、步履蹣跚、行步不能自控廖易跌倒;舌胖邊有齒印質淡紅、脈虛細是為氣血虧虛之象。
那么如何治療的
澤元震顫湯療法
針對震顫性疾病設立的一個處方,臨床上主要針對眼球震顫、特發性震顫、震顫麻痹(帕金森)老年性震顫等以肝腎精虧陰損血虛虛風內動為主要病機“痙”證的主要方劑。
主治:肝腎精虧陰損血虛虛風內動證見諸般掉眩肢顫頭抖吊睛眼震頭目暈眩心中煩熱肢體徐徐顫動,視力下降視物不清精神緊張焦慮勞累后加重。
澤元震顫療法
組成:五爪龍活血龍地龍川江龍天龍龜板當歸煅龍骨煅牡蠣穿山甲西紅花郁金木瓜山茱萸葛根等幾十味中草藥。在治療震顫類疾病的過程中。針對不同的病癥階段分步進行治療。
澤元震顫湯在使用中,藥物的調整遵循一下原則
第一階段主要是鎮肝息風,平復異動的肝陽,緩解主訴癥狀。為患者戰勝疾病樹立信心。
第二步補腎養精養血滋陰,消除癥狀形成的基礎,治病求因。從本源入手,鞏固療效。
第三步調節臟腑、平衡陰陽,古語言“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通過對臟腑功能的健運,正氣的培固,情志的調攝。達到抵御邪氣,恢復健康、防治復發的目的。
通過這三步從治標,到治本;從解除癥狀,到培補元氣防復發。解除病癥本源因素實現患者訴求。
澤元震顫湯是王世龍醫師在多年的臨床實踐中根據古方典籍結合現代藥理學對中草藥的研究結果,臨床運用較為成熟的治療震顫的方劑組成,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靈活調配。選藥講究使用方便效果顯著,在臨床使用中對震顫類疾病的癥狀緩解和改善取得一定的成效。
中醫學認為震顫的發病主要累及肝、腎、筋脈,肝腎陰虛是發病最根本的病理基礎,也是形成風、火、痰、瘀疾病之標的本源所在;
其病機特點為“本虛標實”,多表現為“虛實夾雜”;治療上以熄風止顫為基礎,重在滋補肝腎,補益氣血,化痰通絡、調和陰陽.
臨證時應從整體出發,辨證論治,切中疾病要害,震顫屬于中醫“肝腎陰虧,虛風內動”的范疇,陰精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肝腎之陰精更是生命之根本
中醫學最早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說:“年至四十,陰氣自半,起居衰矣。”朱丹溪認為:陽常有余,陰常不足;陰難成而易虧。
震顫病癥的形成歸根結底是肝腎陰精虧虛,陰不制陽,以致虛風內動。只有滋補肝腎陰精,恢復陰陽平衡,才能熄風止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