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要求完善三孩配套措施,概念股大漲!專家:開發老年、女性人口紅利

5月2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措施。
據中國青年報,從2013年“單獨二孩”到2015年“全面兩孩”,再到2021年“三孩生育政策”,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不斷放寬生育政策。一連串政策背后的國家意圖都旨在鼓勵促進適度生育率水平,進而實現人口長期均衡發展。
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原新認為,近年來出臺的一系列決策措施和規劃,指明了不同發展階段的人口和生育重點任務,又有細化到操作層面的具體任務部署,有利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變動相互適應,促進人口與經濟社會協調健康可持續發展。
5月20日,A股、港股的三胎概念股均大幅拉升。

圖片來源:同花順app
國務院辦公廳:
完善三孩配套支持措施
5月20日,中國政府網公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的通知。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提出,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措施。繼續做好生育保險對參保女職工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生育醫療費用保障,減輕生育醫療費用負擔。做好生育咨詢指導服務。推進“出生一件事”聯辦。完善國家生命登記管理制度,建立人口長期均衡發展指標體系,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監測體系和預測預警制度。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還提出,發揮計生協會組織作用,深入開展家庭健康促進行動。對全面兩孩政策實施前的獨生子女家庭和農村計劃生育雙女家庭,繼續實行現行各項獎勵扶助制度和優惠政策。動態調整扶助標準,建立健全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幫扶保障制度。支持有資質的社會組織接受計劃生育特殊家庭委托,開展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務,依法代辦入住養老機構、就醫陪護等事務。
專家:將進入穩定的、常態化的人口負增長
我國仍處在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期
據中國青年報,事實上,我國生育率下降的趨勢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已經出現,1992年以來生育率就一直保持在更替水平以下,處于低生育水平狀態。
“在零值附近波動幾年后,將進入穩定的、常態化的人口負增長是必然現象。換句話說,中國的人口規模已經達到了峰值14.2億左右。”原新說。
這與世界上所有國家的人口發展規律一致,即隨著人們收入增長,生活水平提升,女性受教育和就業情況的改善,出生率自然會走向下降。
我國育齡婦女特別是生育旺盛期育齡婦女規模本來就在下降。而當她們的受教育時間越來越長,婚育年齡自然也隨之推遲。年輕人養育子女的觀念也有了變化,生育欲望下降,少生優生成為主流觀念,“他們對孩子質量的需求遠遠高于對孩子數量的需求”。
“要看到,生育政策本身對于未來中國人口的生育率向適度水平邁進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原新說,在推行單獨二孩政策和全面兩孩政策的7年中,這種促進作用得到一定的體現,但是隨后出生人口數據大幅回落。這也說明,單純地依靠生育政策的優化和寬松,想達成適度生育水平的目標,仍然遠遠不夠,還必須建立一系列與生育政策相互配套銜接的經濟社會政策體系。
近年來出生率快速下降,讓不少人開始擔憂,認為推動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人口紅利”即將消失。對此,原新認為不必過分悲觀,“中國目前仍然處在人口紅利的機會窗口期,但是這個窗口正在越關越小”。
一方面,在中短期內,我國仍然可以繼續享受前幾代人快速增長以及全球第一人口大國帶來的“人口紅利”。即使轉為人口負增長,人口依然處在規模巨大的慣性之中,到2050年中國人口仍會保持在13億左右的高位,“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人口規模巨大的基本國情不會改變,人口對經濟社會的壓力不會改變,龐大人口和有限的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也不會改變。”
另一方面,過去的經濟高速增長依靠的是勞動密集型的產業結構和規模巨大的勞動力資源,收獲的是人力資源型人口紅利,以勞動年齡人口數量龐大和勞動力價格低廉為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提出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強調經濟增長速度和產值,更強調整個經濟發展的結構和質量,在經濟發展方式轉型條件下,產業結構升級勢在必行,人力資本型人口紅利顯現。
近年來,我國人口素質在持續改善。202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接受過普通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累計已達到了2.2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4.4%,跨入普通高等教育普及階段,“這為未來整個經濟結構從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奠定了人力資本的基礎。”原新說,未來不但要把數量型紅利轉為更長久的質量型人口紅利,同時,還要把老年人口、女性人口的紅利充分發掘和開發出來,“這些都是收獲新時代人口紅利的基礎,是我們未來的發展機會”。
責任編輯:黃越 PF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