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膜性腎病尿常白反復,用中藥后保持穩定,中醫如何治療膜腎?

膜性腎病是一個病理形態學診斷名詞,是導致成人腎病綜合征的一個常見病因。其特征性的病理學改變是腎小球毛細血管袢上皮側可見大量免疫復合物沉積。臨床表現為腎病綜合征,如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癥、高度水腫、高脂血癥,或無癥狀、非腎病范圍的蛋白尿。以40歲以上多見,起病往往較隱匿。
膜性腎病按發病原因可分為特發性和繼發性膜性腎病。特發性膜性腎病大多與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相關,抗磷脂酶A2受體抗體與足細胞上的相應抗原結合,形成原位免疫復合物,繼而通過旁路途徑激活補體,形成C5b-9膜攻擊復合物,損傷足細胞,破壞腎小球濾過屏障,產生蛋白尿。繼發性膜性腎病可繼發于很多系統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乙肝病毒感染、藥物、毒物、腫瘤或環境因素等。
發病機理:前期的各種感染如感冒等,出現大量炎癥介質釋放,誘使患者血液中產生大量抗原抗體結合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患者的上皮細胞下,基底膜增厚,伴釘突形成,引起毛細血管壁彌漫性增厚,不伴有細胞增生。大量的免疫垃圾造成患者腎小球的上皮細胞受損,從而導致上皮細胞原有的合成富含陰電荷屏障的功能被損害,導致大量蛋白漏出進入尿液。
北京聯科中醫腎病醫院中醫專家張振忠表示,膜性腎病的治療要看病情發展的程度,輕度患者可密切觀察6個月,積極控制血壓,也可以用藥物降低蛋白尿。如果病情沒有改善或病變嚴重,西醫主要用激素聯合其他藥物治療,如果效果仍然不好,可以使用西藥配合中藥治療。中醫治療膜性腎病一般分早期、中期、晚期。早期膜性腎炎,中醫以清熱解毒、益氣活血的方法為主;中晚期膜性腎炎,以健脾補腎、益氣活血為主。一般在辨證準確的情況下用中藥處方,通常三個月到一年的病情會有所改善。
男子膜性腎病西藥治療仍反復,用中藥后尿蛋白降到正常
患者xxx,男,54歲,河南人。在2年前,因身體不適,疲勞乏力,尿中泡沫多,檢查發現,24小時尿蛋白定量 8.9克,總蛋白下降,有局部水腫,腎臟內部炎癥反應劇烈,被診斷為膜性腎病‖期,使用激素和他克莫司治療,尿蛋白下降。但患者治療2年,尿蛋白最低降到3克左右,一直在這個值,沒有繼續下降。
后來因感冒病情復發,尿蛋白又升高到了9克左右。因為持續高尿蛋白會對腎臟繼續造成損傷,患者去了多家醫院,西藥治療無果。后來聽說中藥能治療腎病,尤其能降尿蛋白。于是,轉向用中藥治療。
患者到某醫院中醫科就醫,中醫見患者雙下肢出現嚴重水腫,檢查發現,24小時尿蛋白定量高達12.61克,總蛋白下降到30克。要想完全穩定住尿蛋白,必須從根本上改善免疫情況。而膜性腎病本身的發展比較緩慢,好轉也比較慢,治療超過10克的大量蛋白尿,西藥不能控制,只能用中藥整體調理,增強免疫力。
經過中西醫專家會診,采用西藥配合中藥治療,同時調整患者的飲食營養,改善不良生活習慣,規律作息。綜合住院治療2周水腫癥狀緩解,繼續用藥2周,復查24小時尿蛋白定量降到3.47克。持續觀察用藥,2個月后復查, 24小時尿蛋白定量下降到1.98克,觀察尿液中含泡沫減少很多,且逐漸變得清晰,其他指標下降到正常范圍。患者出院后繼續遵醫囑用藥,半年后復查,尿蛋白降到正常范圍。
患者的內生肌酐清除率提高,腎小球濾過水平提升,整體腎功能都得到有效改善,調節水鈉代謝平衡恢復。腎臟內部環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降低了復發及惡化的風險。
醫生表示,腎功能損傷加速免疫力下降,發生感染后導致腎臟內部炎癥反應活躍,剩余腎小球受損,是尿蛋白反復的主要原因。該患者服用激素等藥物對尿蛋白起到積極的抑制作用,但減藥或停藥后病情容易反復,主要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劑類藥物在抑制炎癥的同時,也對免疫造成有一定影響,雖然單純用激素藥物可以把尿蛋白降下來,但不容易降到正常且易反復。
中醫如何治療膜腎?
中醫專家張振忠稱,膜性腎病是臨床常見疾病,多數表現為腎病綜合征,早期治療常常會發展為腎衰竭。西醫治療主要是用降壓藥、有關激素和免疫抑制劑等治療,多數患者治療效果良好。但副作用相對比較大,中醫的治療講究內外結合,辨證用藥,可以用一些含有艾葉、白芍、生地等中藥方劑進行治療。
1、腎氣虧虛,水濕泛濫,脾運失職。治法:益腎健脾,化濕消腫。藥方:益腎健脾湯。方藥:黃芪、黨參、炒白術、炒山藥、甘草、茯苓、石葦、野山楂、丹參、炙萸肉等。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10天為1療程。真陽虛衰,溫陽利水,加味麻黃附子湯。方藥:麻黃、附子、烏豆、車前子、甘草等。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2、脾腎兩虛,下焦濕熱。治法:調補脾腎,清利濕熱。藥方:健腎湯,方藥:黃芪、黨參、山藥、枸杞、山萸肉、淫羊藿、白花蛇舌草、半枝蓮、澤瀉、苡米根、黃柏、益母草、紅花、炙甘草、干蟾等。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
3、脾虛濕困,三焦氣化失司。治法:健脾化濕,調理脾胃。藥方:腎病合劑,藥物:嫩蘇梗、制厚樸、廣陳皮、炒白術、知母、茯苓、抽葫蘆、炒枳殼、麥冬、豬苓、澤瀉、甘草等。先用冷水浸泡20分鐘,用微火煎30分鐘,取120-150毫升,分兩次溫服。
控制尿蛋白穩定要做好4點
從整體上看,多數腎病類型出現尿蛋白早期并不是很難控制,腎病發展到一定時期,往往有多種因素干擾,導致尿蛋白難降。如反復感冒,高血壓、糖尿病不控制,飲食不節制,作息不規律。嚴格控制尿蛋白在較低的水平,且保持穩定,需要做好4點:
1、明確病理類型。在病理明確的前提下,對癥用藥,糾正免疫力低下,抑制腎臟內炎癥反應,改善腎臟內部血液循環調理腎臟內部環境。
2、控制癥狀。慢性腎病發展過程中,腎臟損傷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反過來也會影響甚至損傷腎功能。多數腎病類型早期均存在蛋白尿癥狀,而持續高蛋白尿是影響腎功能發展的因素之一。因此,將尿蛋白水平長期維持在較低水平至少1克以下是基本要求。對防治尿毒癥更為有利。
3、控制炎癥。尿蛋白的產生與腎臟內免疫炎癥反應直接相關,炎癥反應造成腎小球基底膜的損傷,導致部分大分子蛋白的流失,引起蛋白尿。而源源不斷流出的蛋白會導致腎小球基底膜通透性增加,使基底膜空隙越來越大,加速了腎小球的纖維化發展,最終致使整體的腎臟硬化速度加快。
4、糾正不良生活習慣。一直以來,人們認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出現生理性的腎虛是正常的。可是,越來越多的人過早地邁入腎病的行列。其原因,中醫專家張振忠主任認為,越來越多的腎病都是由不良的生活習慣誘發的,比如無節律的生活、不健康的飲食、過度飲酒、熬夜等。
長時間熬夜,不僅影響一個人的精神面貌,也容易出現黑眼圈、精神困倦、乏力,耗損腎精、導致腎虛。習慣喝涼茶冷飲。偶爾喝一次并無大礙,經常喝就會帶來損傷。因為涼茶苦寒,易傷脾腎陽,而脾腎之陽乃人體活動之根本,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小孩子正處在發育期,經常飲食苦寒的東西不利于小孩子脾腎功能的培補。這些習慣也會導致腎病復發,尿蛋白難控制。
(東方紅星,文/李烈,醫師/張振忠;約2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