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的功效和副作用有哪些黃芪的食用方法(干細胞的主要功效和副作用)
黃芪的功效
黃芪有益氣固表、斂汗固脫、托瘡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黃芪的養生保健功效主要有益氣、固本,斂汗、生肌、利水、消水腫等。
用于治療氣虛乏力,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萎黃,內熱消渴,慢性腎炎,蛋白尿,糖尿病等。炙黃芪益氣補中,生用固表托瘡。
1.本草對于黃芪的論述黃芪,味甘,氣微溫,氣薄而味濃,可升可降,陽中之陽也,無毒。專補氣。入手太陰、足太陰、手少陰之經。其功用甚多,而其獨效者,尤在補血。
夫黃芪乃補氣之圣藥,如何補血獨效。蓋氣無形,血則有形。有形不能速生,必得無形之氣以生之。黃芪用之于當歸之中,自能助之以生血也。夫當歸原能生血,何藉黃芪,不知血藥生血其功緩,氣藥生血其功速,況氣分血分之藥,合而相同,則血得氣而速生,又何疑哉。
2.中藥學中的黃芪名醫陶弘景就說:“黃芪第一出隴百沈陽,色黃白,甜美,今亦難得。”是指的甘肅省野生黃芪,黃芪商品中,野生品除東北所產三種關芪(卜奎芪、寧古塔芪、正口芪)較佳,最好的當數甘肅野生黃芪。由于野生品較少,在中國各省區均有栽培。
黃芪的副作用
最常見的副作用就是迅速出現“上火”癥狀,如面紅、心煩、睡眠差或失眠、咽痛、血壓升高或頭暈等,甚至使病情加重或逆轉病勢。臨床上,一般人經常單獨使用黃芪進補或一次性大量進補,那是沒病找病或加重疾病的危險行為。使用黃芪進補,一般要由少逐漸增加,邊服邊觀察有無上火的表現或身上原有疾病有無加重或是否出現悶、痛的感覺,一旦有則應停用或配藥才能用;如果乏力、多汗或氣喘等癥狀減輕,精神和體力改善而又無上述副作用,可增加用量。更安全的辦法則是先用黨參,有效而無副作用后再加用或改用黃芪,使用黃芪時采用逐步加量的辦法,以身體能耐受而無副作用為度。最安全的辦法是配方使用。
黃芪會加重上火的癥狀,又能止汗,故凡外感初起、無汗、食積內停、陰虛陽亢、熱毒熾盛者均不宜用。病人在服用黃芪時不可擅自加大劑量,否則高血壓等不良反應發生的幾率會明顯增加。 所以黃芪泡茶喝也要有個度。
黃芪的食用方法
1、證治驗方,小便不通。
綿黃耆10克,水二盞,煎一盞,溫服,小兒減半。《總微論》。
2、酒疸黃疾心下懊痛,足脛滿,小便黃,飲酒發赤黑黃斑,由大醉當風,入水所致。
黃耆100克,木蘭50克,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方》。
3、氣虛白濁。
黃芪鹽炒25克,茯苓50克,為末。每服5克,白湯下。《經驗良方》。
4、治渴補虛男子婦人諸虛不足,煩悸焦渴,面色萎黃,不能飲食,或先渴而后發瘡癤,或先癰疽而后發渴,并宜常服此藥,平補氣血,安和臟腑,終身可免癰疽之疾。
用綿黃耆箭桿者去蘆300克,一半生焙,一半以鹽水潤濕,飯上蒸三次,焙銼,粉甘草50克,一半生用,一半炙黃為末。每服10克,白湯點服,早晨、日午各一服,亦可煎服,名黃芪六一湯。《外科精要》。
5、老人便秘。
用綿黃耆、陳皮去白各半兩,為末。每服三錢,用大麻子一合,研爛,以水濾漿,煎至乳起,入白蜜一匙,再煎沸,調藥空心服,甚者不過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