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才能給學生減負? 知識要同步學,能力應提前學
學生的學習壓力很大,不僅要學習很多適合生存的,還需要更多的技能。近日,一起教育科技創始人兼CEO劉暢在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第五屆年會上發表了“在線教育:減負與賦能”的主題演講,針對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這一“跨世紀難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劉暢認為,學生在小學階段知識不應該超綱學、提前學,但是能力應該提前學,這樣就能為中學減負。而到了中學則應該借助大數據、信息化等手段實現個性化教育,最終達到減負的目的。
知識要同步學,能力應提前學
大家談到民營企業,覺得都是校外線上、線下的培訓機構,其實還有一類像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是進入公立系統,服務公辦系統的老師,而這些老師目前最大的需求點是在于減負、素質教育。近幾年我們的中高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相信最好的減負是來自于人才選拔把標準的改變、來自于評價體系的改變。
中高考在過去三年所發生的一些變化,已經開始慢慢的從高中傳導到初中甚至小學,還傳遞著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學生在小學階段如果沒有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真不是到了初高中去校外參加培訓班,就一定能拿到很好的中高考分數的。
現在大量的基礎考試的內容越來越少,語、數、外等幾門主課也出現了更多的考察學生的信息獲取、信息分類的能力的內容,而這些背后傳遞著國家對于素質教育堅定決心。
今年我們聯合中國教育三十人論壇發布了《2018中小學生減負報告》。從上面這張圖可以看出,34%的家長認為應該減少作業時間,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作業效率。這其實是我想說的,信息化有助于實現個性化教育。
其實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所有做的作業題一半以上對大多數學生的成績變化沒有什么影響,因為大多數學生80%—90%的作業內容是他們早就掌握的,還有一部分作業中存在大量不屬于他目前水平應該有難度的題目。所以個性化作業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學業負擔的抓手。
上圖還反映出有20%的家長認為應該關閉培訓機構。我更愿意把它解讀為,未來的培訓機構職能正在發生轉化。學生在學校里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就把語、數、外的知識掌握好,利用周末時間培養音樂、舞蹈、美術等興趣。國家也開始鼓勵語、數、外這樣的培訓不要超綱學、提前學,我相信這里給培訓機構很大的機會,就是知識要同步學,但是能力應該提前學。
還有13%的家長建議增加體育、音樂、美術類內容,這點國家做到了,以北京為例,已經大大增加了體育課,而且學生回到家里還有體育作業,這就是我們國家做的正確的事情,開始鼓勵體育運動。
從上圖看出,家長開始給孩子更高的期待,希望孩子擁有邏輯思維能力、與人溝通、自律等非常多的成人才具備的能力。同時也給了在線教育更高的期待,家長希望在線教育能夠幫助孩子培養出這些能力。
這兩點能夠反映出,中國的家長對于能力培養的需求已經處在了刻不容緩的狀態,中國家長的認識已經不再是“學好語、數、外走遍天下都不怕”,已經逐漸轉變為希望孩子學到將來能在社會上立足的能力。
除了國家發揮作用外,民營企業也能夠起到補充作用,并且我們愿意投身其中,我認為有兩件事是互聯網能做得很好。
小學期間注重學生能力的提高就能帶來中學的減負
第一,小學期間需要注重能力的提升。在小學提前培養能力就能為初高中減負,因為初高中是負擔最重的時候。
舉個例子,有個學生做不出立體幾何題,圖片在他腦子里立體不起來,這是在考驗空間想象能力,有可能以后他考取了工科大學的機械制圖專業,在制圖時才發現自己缺失這種能力,從而沒有辦法駕馭這個專業。所以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孩子的能力,并進行能力方面的測評,到初高中階段幫助他更好地選擇專業,這是教育類企業需要跟國家合作實現的事情。
現在學生都喜歡做網上作業,因為互聯網的作業大多數都不是刷題,而是素質類的內容。比如說語文作業中,傳統意義上的閱讀題無外乎是讀一篇文章、問四個問題,這個問題答對了也許對學生一生的語文能力沒有特別多的幫助。但是如果今天他讀了一本繪本,然后能用3分鐘的時間把繪本的內容復述出來,用3句話給這個繪本做歸納,能聲情并茂的朗讀配音,這些鍛煉的就是他一生適用的能力。
再舉個例子,如果數學題不會,過去通常是看題目解析、看老師的解答,但現在互聯網開始重構題目,分析它的已知條件是什么、未知條件是什么,有幾種解法。我們不關心題目做對做錯,而是關心如何把同類問題抽象出規律做總結,在同學之間做討論。其實成人每天都在解決一道道工作和生活的難題,而每一道題大體的思維框架也都分成已知條件、未知條件、有幾種算法,而一件事不管做成還是做錯,都有反思和復盤的階段。
成年人都是在反思中進步,而這種能力在小學階段通過一些題目的訓練就可以培養,這考察孩子們思維獲取、思維思辨的能力,不僅能滿足中高考的需要,同時也能養成他一生有用的個人的思維的方法觀。
再比如說英語,很顯然中國基礎教育在英語的學習問題上最缺的是語用,學生在小學階段可以做大量的讀繪本閱讀養成語感,而有了語感就可以根據習慣回答出英語問題。
小學階段知識不應該超綱學、提前學,但是能力應該提前學,數學不用學到奧數和初高中數學,但是要學習邏輯能力和空中想象能力;英語不用學幾千個單詞,不需要把語法都背下來,但是要能熟練地使用語言,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未來教育的變化。只要有更好的互聯網工具和內容,學生在課上就學會了知識,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培養音樂、舞蹈、鋼琴、美術等素質。
中學注重個性化學習,可以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
第二,在中學實行個性化學習。學生在中學階段減負的問題并不來自素質教育內容,而是來自中高考過多的壓力。
我們服務的學校已經不再使用紙質的教輔,也不再是學生統一的作業,而是變成老師會在互聯網當中智能的組卷,學生作業用的是個性的紙張,老師批改之后進行掃描,然后通過大數據從知識點維度和考點的維度告訴全班共性的問題。而在課堂上,任何一道題誰對誰錯都一目了然,優秀學生的答題案例也都能從投影儀上投出來,而在課堂講題的人也都是優秀學生,由學生分享自己的解題思路。
老師考完后會把錯誤率最高的內容發給學生練習,在我們服務了三年的高中,老師在高考一模時,會把每一個學生三年前做錯題的答題筆記發給他們,每個學生看到的都是自己三年前做題的數據,然后針對每個學生不會的問題,老師再巡場進行講解,這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合適的學生做合適內容的題目,更少的時間也能達到同樣的成效。
三個“一起”,全方面幫助中小學生學業減負
我們所倡導的是,第一,知識和能力一起。把學生小升初的壓力降下來,無論是校內的公立學校還是校外的培訓機構,都應該提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第二,鄉鎮和城市在一起。大量的互聯網優質內容其實越是到三四線越是對老師的幫助越大,因為三四線老師的教學水平和一二線老師的教育水平差距越來越大,而這些差異將變得越來越大,但好的互聯網內容以及AI老師能夠填平這個差異。
第三,科技和教育一起。其實我們最大的愿望和夢想是把我們7年間上千萬用戶的數據沉淀下來,和其他幾百家和我們一樣的企業的數據匯集在一起,讓每個學生能看到12年的學習數據,這些數據對學生的描述,大概率比高考一次終結性的考試要更客觀,應該作為高考之外的學習評價的有力補充。
我覺得減負最簡單方法是實行個性化作業,再進一步是幫助三四線老師成功地用好互聯網教育內容,更高維度的途徑則是解決教育評價的問題,評價問題解決了,家長、老師、學生必然會追求素質教育和個性化發展,從而達到給學生減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