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模式讓腫瘤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療 國家正在進行這方面的體系建設
腫瘤疾病的治療,還是比較長遠的。長期以來,中國的城鄉之間,區域之間,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優質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國內一線城市,基層腫瘤患者缺少有效的轉診途徑。患者無法獲得全方位,一站式的治療服務。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副院長沈琳教授認為,想要短時間內打破這種界限壁壘還是有困難的,但國家和醫院一直在進行相關的探索和實踐。
腫瘤治療需要上下級醫療機構緊密配合
沈琳介紹,目前有幾種創新的診療模式。一是衛計委正在打造的緊密型醫聯體。腫瘤的治療與其他慢病治療不同,患者有時需要集中治療,有時需要康復和護理。因為,腫瘤與其他慢病不同,有長有短,有急有慢。首次治療直接決定預后,首次治療不合適,患者可能有生命危險。而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癌癥在急性期得到控制,轉為慢性病。慢病治療會持續非常長時間,全部集中在優質醫療資源上不太合理。這就需要上級醫療機構完成急性期治療后,有社區機構進行進一步的康復、護理和隨訪。這兩者之間的轉診應直接相連。國家正在進行這方面的體系建設。
MDT成為臨床治療的模式和發展方向
第二,醫院在打造多學科診療(MDT)模式。目前很多科室都可以治療腫瘤。我國腫瘤患者目前普遍的診療模式是,誰第一個接診患者就誰看,外科接診外科看,內科接診內科看,中醫接診中醫看。患者在這樣的治療模式下,有可能接受重復檢查、過度治療、非恰當治療、或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怎么來解決?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形成一個多學科診療(MDT)模式,也就是說這個患者的治療不是隨機的,而是形成了一種合作機制,這種機制是以患者為中心,多個學科都來參與,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制定一個總的治療決策和治療的安排。這種形式能夠貫徹執行的話,可能會減少現在的這種治療的不均等,以及學科和病理之間的壁壘。
腫瘤是一個全身性疾病,特別是對于中晚期的病人,其治療涉及到各個學科。現在的腫瘤精準醫學已經發展到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將來還有蛋白修飾、調控等,分類越來越細,越來越精確。涉及到臨床關鍵問題的基因層面的內容,單靠臨床醫生很難解釋清楚,因此未來的MDT模式,不單要包括臨床學科,或者臨床的一級學科,還一定要結合生物信息學的特征,要讓分子生物學家和生物信息學家參與其中,才有可能給患者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
MDT的成員應該包括內科專家、外科專家、生物學專家、放療科專家、病理學家、介入放射學家、核醫學專家、影像學家、內鏡及其它相關學科醫生,伴隨治療的臨床診斷、藥物治療、手術治療、放射治療、介入治療、靶向治療以及隨訪、調整等整個流程。
其實,這種MDT的診療形式已經在一些國家形成了一種法律,每個腫瘤患者必須要經過MDT進行診治。
沈琳介紹,北京大學腫瘤醫院是國內最早開始消化系統腫瘤多學科討論模式的醫院之一。在MDT的開展過程中,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團隊成員也在不斷完善和發展MDT的組織和討論形式。例如建立微信平臺,在討論開始之前即報告需要討論的病例,以方便參會專家提前查看病人相關資料;利用該平臺對疑難病例進行即時討論,甚至平臺內還加入了外院的相關專家,共同參與,明顯提高了效率。在消化道MDT的基礎上,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還為一些特殊少見的瘤種成立的單病種MDT討論團隊,例如本院的神經內分泌腫瘤MDT團隊,定期開展病例討論和學術分享活動,多次以團隊形式參與國內神經內分泌腫瘤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
從價值醫療角度來講,MDT實現了患者的利益最大化。根據已有的經驗,經過MDT治療的患者,極少發生醫療糾紛。國際上有很多患者從MDT中獲益的報道,包括直腸癌患者在保肛、局部復發率方面的明顯改善,以及結直腸癌肝轉移患者在生存率方面的顯著改善,這些已經被循證醫學研究所證實。
在MDT討論的過程中,醫生也會提出一些臨床解決不了的問題,為以后的臨床研究提出一些科學問題。所以,MDT不僅只是幫助病人獲得最佳治療方案,也可以提高醫院學科的發展。
目前中國抗癌協會、中國醫師協會、中國研究型醫院協會和衛計委等組織和領導機構,也在鼓勵各醫院發展MDT。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在開展MDT同時,也通過參與國內外的會議或者安排外院同行來參觀學習,積極地將這種診治形式向全國其他地區推廣。當然,MDT本身面臨的挑戰還很多,比如缺少國家層面的政策與管理支持,缺乏醫院支持/基礎設施、缺少激勵機制,中國病人多,效率低,難于用于每位患者,團隊成員的誤解,認為投入的時間精力太多,主治醫生感覺失去治療的主要控制權等。總的來講,MDT的優勢還是大于劣勢,而且劣勢也會慢慢完善。這種模式最終會有利于患者,有利于醫生,也有利于學科發展,實現多方共贏。
遠程醫療協同平臺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升級
沈琳告訴搜狐健康記者,從2018年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作為牽頭單位發起建立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全國腫瘤防治遠程醫療協同平臺,推動醫療衛生服務模式升級。截止目前該平臺已服務患者2000余例,培訓協同單位千余人次,聯通300余家醫療機構,覆蓋全國25個省市及地區。
據悉,北京大學腫瘤醫院已可以開展遠程交互式會診、遠程多學科會診、遠程影像診斷、遠程病理診斷等多項診療服務以及為基層醫療機構開設了多種類型的遠程醫學教育課程,如專科專病系列講座、單病種疑難病例分享、多學科疑難病例分享、遠程手術示教、科研課題指導等。
遠程會診正在常態化,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遠程醫療中心每日都接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腫瘤病例,專家每天通過遠程的方式與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生面對面的互動交流,既免除了患者長途奔波之苦,也解決了基層醫生的診療困惑。
通過遠程教育可以強基層。沈琳指出,偏遠地區醫療水平欠缺,其主要原因是醫務人員和技術骨干不足。通過遠程醫療系統的技術和服務,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為遠程協作單位提供醫學教育服務,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醫療水平。每周北大腫瘤醫院都會開展1-2次遠程教育課程,邀請臨床、護理、醫技及行政管理相關科室的專家定期開展學術講座,面向全國各地基層醫院的醫務人員免費開放。同時,通過遠程手術視頻示教針對基層醫院開展手術視頻的講解,演示先進、實用外科術式,幫助基層醫院快速提高外科手術水平。
遠程醫療也可以同步驅動分級診療。分級診療是指根據疾病的輕、重、緩、急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將醫療機構進行分級,使各級醫療機構分工明確,各自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工作,從而實現患者到基層首診和上下級醫院雙向轉診的合理就醫格局。近日,在海淀區衛計委的推動下,北大腫瘤醫院將作為核心單位,組建轄區內涵蓋21家聯盟成員在內的海淀區腫瘤專科醫聯體,主要通過遠程醫療協同模式實現分級診療模式,形成“大醫院舍得放、基層接得住、患者愿意去基層”的格局。此外,北大腫瘤醫院還在京津冀內開展了技術合作項目5項,遠程醫療覆蓋京津冀地區17家醫療機構。
遠程醫療進行跨區域協作。北大腫瘤醫院高度重視對口支援工作,承擔了京蒙、京寧、京沈對口支援合作項目,已實現遠程醫療100%覆蓋。除以上政府間醫療合作和對口支援地區的合作外,北大腫瘤醫院還積極拓展已搭接包括新疆、內蒙古、陜西、云南、海南、江西、河北、遼寧、山西等多家省級腫瘤專科醫院的遠程醫療合作。
隨著我國腫瘤診療制度的不斷完善,沈琳相信,我們將逐步實現規范化治療,有助于患者利益的最大化,有助于醫院品牌發展以及跨醫院團隊合作。